![]() | 本人很荣幸能再次代表香港中文大学体育运动科学系承接是次持续专业发展计划—「体育教师暑期学校2016」。本系已是第五年受委托举办多个研讨会、教学工作坊及开展各种中小学的行动研究。 是次计划的「体育老师的评估素养」(2016),本系将会为在职体育老师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能深入讨论有关议题的概念和实施。 |
本团队旨在让体育教师了解最新体育发展,传授优良教学手法,并成为体育教师相互交流的渠道,以及加深参加者于体育教育及专业知识方面的认知,为香港体育教师的专业学习领域服务。 在过去四年里,每年约有三百名在职体育教师(约200名中学体育教师及100小学体育教师)参与本会举办的研讨会和工作坊。我们衷心希望将来会有更多的在职体育教师参与此计划,并实践计划的理念:「积聚博知,思量当需,诲传瞻求」。 希望能于专题演讲、平行讲座及教学工作坊中与你聚首。
沈剑威教授 2016年3月16日 |
有很多国家已引入“体育素养”此概念,如北美、欧洲和亚洲的专家已为其渐渐提高的接受度和实施提出多个有力的观点。也有很多国家如英国和加拿大,多年来都拥护和宣扬“体育素养”的价值和概念 (Paul & Jefferies, 2014)。而在香港,“体育教学”和“身体活动”两个概念在体育领域中受到广泛运用和认可。由此看来,引入“体育素养”此概念会否只是一种趋势,还是它有助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为我们带来更清晰确实的方向,并让我们更贴近其他方面的“素养”,如资讯素养、文化素养和健康素养?
何谓“体育素养”? 莫里森为“体育素养”提出首个的定义(引自华尔街&Muarry,1994年,第5页。)— “受过良好的体育教育,拥有富创意和想像力、清晰明确的运动概念,精干高效、创新和熟练的运动能力。由于人的思想和目的都是透过身体表达的,因此,我们的身体必须是既敏感又灵巧”。此后,愈来愈多人也为“体育素养”提出相关定义。 Colin Higgs (2010) 其后依照Margaret Whitehead的观点,总结出“体育素养”的六个构成要素: 1. 在我们的身体具有挑战性的广泛情况下,具体育素养的人身体能平稳、优雅、自信并随着经济地运动。 2. 同样地,在我们的身体具有挑战性的广泛情况下,具体育素养的人能够洞悉和预测到将可能发生的事情,并能就着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应对方法。 3. 拥有体育素养的人能具备相关的知识、技能、态度和动力,并充分运用自身的能力和潜质发挥出最佳表现。 4. 具体育素养的人所拥有的运动技巧是因应当地文化、基于自身能力和限制如身体残疾所建立出来的。 5. 具体育素养的人都会有一个完善的身体意识,即他们对自己的体形感到舒适和安心。 6. 具体育素养的人对自己的身体和能力感到无比自信和有很强的自尊心。 作为体育素养的主要专家之一,Whitehead (2013)为其多年来对于体育素养的定义作了些修改,并于最近将它描述为“a disposition acquired by individuals encompassing the motivation, confidence, physical competence,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that establishes purposeful physical pursuits as an integral element of their lifestyle” 换句话说,具备体育素养的人能够体现出运动的基本性质和利用他们的经验和知识与环境互动(Whitehead, 2001; & Whitehead & Murdoch, 2006)。 体育素养是关于教育,使人们对他们的身体有更深的了解和认知,这不仅涉及到“身体”的部份,而且要令他们懂得如何与多变和富有挑战性的环境互动,从而建立健康强壮的身体(Whitehead, 2001; Whitehead & Murdoch, 2006; &Killingbeck et al., 2007)。 “持续专业发展”对改变教师课堂活动,其态度及思想,以及学生学习成果皆极为关键(Guskey, 2002)。Ha et al. (2008 & 2004)的研究发现,事先接受以合作为本的支援,体育教师方能自若的进行课程改动。 由于教师需要校外的专业机构提供不间断的支持,持续专业发展项目对其尤有裨益。参与者认为,如要配合课程改革,一些能协助其推行体育教育课程,装备自己的在职训练必不可少。在职训练课程受人青睐,实用且有效。学校教师与教育学者,以及政府课程主任间的交流亦得以促进。本计划旨在让体育教师了解最新体育发展,传播优良做法,提供体育教师一个能相互交流的平台,以及加深参加者于体育教育及专业知识方面的认知。 |
|
是次行动研究将着手探讨十项条理分明,自本计划主题引申而成的副题。参加者同时为研究社会变迁的一员。此行动研究不但使学术知识能贡献社群,亦让社群有机会回馈学术界。除了解难,其更有助寻找有创意的新方案,以解决由来以久的问题。除此之外,是次行动研究亦提供了发展新思考模式的契机(Whyte, Greenwood & Lazes, 1989)。
研究员将邀请中小学教师最少各两名参与研究,并在研究周期前进行文献回顾。
SA1. 应用智能设备反转体育教室
SA2. 渐进式心肺耐力跑 - 你要知
SA3. 中学文凭试体育选修科体适能训练策略
SA4. 在初中男生体育课引入 高强度间歇训练、核心肌肉训练及瑜伽伸展
SA5. 应用竞技运动教育模式发展学校女子足球
SA6. 应用竞技运动教育模式发展学校女子足球
SA7. 从教师角度看体育教师持续专业发展
PA1. 实施 八周绳梯敏捷度训练对小学生的动态平衡能力的效果
PA2. 从体育教师角度看在体育课推动评估素养
PA3. 延续「平甩功」奖励计划推广亲子一起做运动
|
体育运动科学系有幸邀请到「香港中文大学体育部」及「中国香港体适能总会」联合主办多个工作坊。我们将举办十五个工作坊。每个工作坊的参加人数上限为三十人,并由不同的体育总会和专家为参加者提供最新的体育信息。 工作坊将分两个阶段进行: • 第一阶段将于二零一五年十二月期间举办 • 第二阶段将于二零一六年四月进行 • 第三阶段将于二零一六年六月至八月进行 工作坊报名系统: ![]() 工作坊报名须知: • 参加6月23日专题讲座的教师可优先申请参加各工作坊。 • 工作坊只接受成功报名的教师参加。恕不招待未经报名的临时参加者。
|
1. 如有恶劣天气,大会有何特别安排? a) 如于当日早上六时半或之后悬挂8号或以上台风讯号,或发出黑色暴雨警告,该日早上之活动/课程将会取消。 b)如于当日早上十一时半或之前卸下8号台风讯号,或取消黑色暴雨讯号,该日下午之活动/课程将会恢复。否则,该日下午之活动 / 课程将会继续取消。 c) 我们将在此网页另行知会学员上课地点及时间。 2. 是否会有泊车及交通安排? 大会不会为参加者提供车位或任何交通安排。 参加者可使用校园内的部份车位,唯须提早以电邮通知大会。 3. 专题讲座及工作坊是否必须全部出席? 是。参加者的专题讲座之出席率为「100 %」,工作坊之出席率为「80 %」,才可得到由教育局及香港中文大学颁发的证书。 否则您的持续专业发展时数将不会得到教育局认可。 4. 如因事迟或早退出席专题讲座/工作坊,会否计算为达到100%出席率? 若于专题讲座/工作坊迟到多于30分钟或早退,将不会计算其时段出席率。 5. 如因事未能全数出席专题讲座及工作坊,可否获发「出席证书」? 虽然未能全数出席者将不会获发「出席证书」,但主办单位仍鼓励教师尽量出席。 6. 专题讲座之出席率未能达到「100%」,会否计算「专业发展时数」? 出席率未能达到「100 %」者,将不会计算「专业发展时数」。 7. 如工作坊之出席率未能达到「80 %」,会否计算「专业发展时数」? 出席率未能达到「80 %」者,将不会计算「专业发展时数」。 8. 本人是小学体育教师,但报名时选错了中学组之专题讲座。该如何? 如阁下之申请尚未获得学校之批准,可先行要求校方拒绝该错误报名申请,再重新报名适当之课程。若果校方已批准该错误申请,请阁下将附有「申请编号」之电子邮件发到laamlaw@cuhk.edu.hk ,我们会代为处理。当阁下收到有关课程之拒绝申请电子邮件后,请重新报读适当之课程。(与中学体育教师处理程序相同) 9. 何时才知道所报名之课程是否被接纳? 报名系统会向各已报名之中、小学体育教师发出电邮。申请者可透过教师电子化服务入门网站的电邮户口查看申请结果。 |
|